我市投入6.95億元改造老舊小區 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
柳園社區內,市民在使用健身器材。西江日報記者 曹笑 攝
時值金秋九月,走進端州城東街道城東二區,頓覺心曠神怡——平坦的路面寬闊整潔,新規劃的車位上,機動車停放整齊有序,紅色的口袋公園內,居民在暢聊古今;微風拂過,一旁的花木散發出淡淡清香在空氣中流動,沁人心脾……這個有著30多年歷史的老舊小區,如今搖身一變,蛻變成全市的示范小區之一。
這看得見的變化、摸得著的幸福,如今正充盈于群眾的生活之中。今年以來,肇慶堅持人民至上,扎實推進“民生微實事”“城市微改造”,針對老舊小區設施老化、公共服務缺項等問題,我市推動構建“縱向到底、橫向到邊、共建共治共享”的社區治理體系,集中在端州、鼎湖、高要開展了一批背街小巷整治、老舊小區改造項目。其中4個重點項目總投資6.95億元,涉及2548幢房屋、8萬余戶居民,項目完成后極大地改善居民居住條件,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、更舒心、更美好。
老舊小區改造是涉及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,安全、干凈、舒適的生活環境既是群眾所呼,也是城市更新所需。在端州區,不少街坊熟悉的老街區,在歲月的洗禮中磨損了“榮光”,多個小區因年代久遠、設計標準低暴露出功能不全、房屋失修、管網老化、道路破損、陳舊雜亂等問題,不僅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,也成為現代文明城市風貌中的一大短板。
對此,端州區運用“靶向精準治療法”,組織專業隊伍展開深入調查,了解通過做好宣傳和解釋工作、設計圖紙及方案上墻公示、及時根據居民意愿調整施工方案等多種形式,摸清小區需要改造的事項,確立了“一點、兩面、三線、六自選”以及“服務管理”整治內容。各小區在精雕細琢之后迎來華麗變身,設施老化、公共服務缺項等問題迎刃而解,小區居民臉上洋溢熱情的笑容。
每個老舊小區的基礎、條件、情況都不一樣,在具體改造中,應該如何改得令群眾滿意?鼎湖區坑口街道長園路的法院宿舍給出了自己的答案。走進小區,映入眼簾的是平坦的新瀝青路面、粉刷一新的宣傳墻、重新規劃設計的綠化帶。住在這里24年的居民黃阿姨對小區的變化深有感觸:“改造之后小區路上沒積水了,環境改善了很多?!?/p>
在老舊小區升級改造過程中,鼎湖區走街串巷、問需于民,結合當地實際及群眾需求意見開拓創新加以整改。根據小區實際,在低洼處做植物景觀,一方面解決了積水吸收問題,另一方面也對喜陰喜濕的植物進行澆灌,一舉兩得。在粉刷墻體時,也結合周邊環境,把法院宿舍的外墻粉刷成粉紅色,良好的視覺效果得到了群眾贊許。
據了解,今年以來,鼎湖區投入175萬元對2019年已完成改造的55個老舊小區進行鞏固完善;投入150萬元對4個未改造的老舊小區進行綜合改造。同時,該區還以“黨建引領”為抓手,推進61個無物業小區完成黨員掛點工作,全部推選出小區長,100%完成小區管理全覆蓋,成功打造無物業小區示范點桂城街道桂花邨小區。
昔日雜草叢生的南岸街道一社區空地,今日成靚麗的禁毒主題公園;從前設施陳舊的高要德星社區,如今也變成鄰里交口稱贊的家園……在高要區,一個個老舊小區也在改變、在提升、在受益。
據悉,高要區大力推進城區老舊小區升級改造,投資約1.76億元,對75個老舊小區及其配套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。改造內容包括對老舊小區道路管網改造提質,對有安全隱患的外立面翻修翻新,修繕更新樓道設施、照明設施,增設停車位和景觀美化等,補齊短板完善居住功能提升,提升人居環境品質,也激發了社區新活力。
改善的是環境,凝聚的是民心。一個個老舊小區在城市的行走步伐中逐漸煥發新的神采,居民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提升了,曾經不愿在老社區中居住的市民,現在又將便捷舒適的老舊小區作為生活首選。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整治改造老舊小區257個、背街小巷224條,新增停車位9000多個,為提升群眾幸福指數、改善城市形象起到積極作用。
如今,漫步老城小巷,領略文明新風,生活在肇慶這片土地上,越來越多人正在感受著這個嶺南古郡與自己一起跳動的脈搏,感受著它日新月異的嬗變。下階段,肇慶將著力探索長效管理機制,聯合各相關部門、街道和社區,建立健全多方聯動機制,長效保持老舊小區改造效果,努力讓群眾真正住得舒心、安全。